• 1979阅读
  • 14回复

责任田 [复制链接]

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 

发帖
1547
积分
65338
贡献值
222
都币
0
在线时长: 523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9-18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  发表于: 2015-05-11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责任


从八二年开始,由集体生产转型到责任田承包到户。自此,农村每家都有责任田。
我家有农业人口五人:老婆、三个小孩、老母,共分水田五亩。我在学校教书,老师家里都有责任田。耕种季节,有农忙假,不够还可调动课,多请一两天假,也是有的。
我是半途出家,没种过田,比起民师要困难得多。好在老爷子还在,给作点示范指导,后来他喘气病、肺气肿严重,不能出门,我只好向别人请教。有时扛着犁在地里不知如何起式,要等别人经过这里时问几句,好难啊。搞了几年,我还是没学会,只能是马虎应付。牛在我手上不听使唤,犁耕不到位,田头地角有好几处耕不了,老婆只好用锄头挖上一阵;头两年,耙横耙更是气人,牛欺生,老是走原路,不是重耙就是漏耙。唉·····
不熟练,就慢慢来吧,也不行啊。三家共一头牛,你要等人家不能等,毕竟是要春争日夏争时嘛。每家是按抓阄的顺序用牛,一家用牛一天,三天一个轮回。这叫互相制约。春耕与冬种都好些,最要命的是夏季双抢,那可算得上极限的挑战。我的田一般都是一亩大小,有一块有一亩五分。三天的时间是这样计划的:我拼命整田,一天也只能一亩左右;两人栽禾也只能栽一亩左右;那么,割禾,脱谷就只有一天时间。所以,我家必须一天割、脱完一亩甚至一亩五分田。
老婆是后半夜起来去割禾,我煮饭。到吃饭时,一亩田只剩一点。老婆割禾速度是快,但也是在拼命啊。上午抬脱谷机到田里,我脱谷,老婆继续割完禾后再脱谷。这么说吧,到傍晚,不但谷要脱完,还要捆好稻草,拖稻草出田,铲田坝,运谷回家这些事都得干完。两里外的一亩五分一块的田,也是这样要一天干完。好在运谷是用船运。没有帮手,女儿还小,只我俩夫妻。是不是在拼命?
整田对农民来说是小事一桩,但对我却是好麻烦、好紧张、特别累的事。好在我年轻,三十出头,现在想来是件可怕的事情。
清早起来,肩扛犁和轭头,手拿长竹鞭到牛栏牵牛。早晨加上午,要耕完一块大田,还要耙一个直耙一个横耙,这时将近下午一点钟吧。看,这是农历六月,俗话说六月六晒得鸡子熟啊!正是一天中最高温,三十七度以上。我的田还都是高岸下的或是围堤下,像蒸笼。年老体弱的肯定吃不消,不是有晌午在外干活中暑死的吗?(现在的农人还轻松,十一点收工,下午四五点才出工。)我那时没办法,非得赶,还好挺过来了,没事。
吃完午饭立即拿锸、梯子,老婆挑肥施。我打轧耙,老婆撒化肥。要打几个轧耙后再锸田,把高处的泥巴赶向低处,最后用梯子荡平。这整田才算结束。要整好水田,光农具就得挑几回,轧耙与耙,都很重,真是好麻烦、好累啊。老婆这天是扯秧,为明天栽田插秧作准备工作。
禾苗栽下去了,还要不断抽水,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。三、五匹马力的抽水机,那个铁家伙,对我们文人来说确实很重,抬一两里路,很难受;还有两根长长的水管,唉·····现在好了,抽水是电动泵,插头一插就出水了;泵、电线、可卷的水管放在土车(充气的橡皮轮土车近几年普及了)上,老人都能轻松的推动,要到哪就到哪,毫不费力。
两季水稻共收稻谷三千多斤,不到四千斤(那时产量还是不高,近几年是杂交种,确有千斤以上,真要感谢水稻专家)。国家统购统销,要交公粮、卖余粮,有任务!我家好像是千把斤吧。没钱——卖余粮有些钱,但经大队除一抹二,提成呀、什么税啦,就所剩无几了。哈哈,老婆加我的短工,拼死拼活的干一年(修水利几个月还没算在内),还好,混了几张嘴(承包责任田有二十年是混饭吃,没钱用)。不过吃的粮油很充足,与之集体大锅饭要好多了,平时也有自由支配时间。这对农民来说确实是好事。
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、电力化。现在的农民肩膀不用扛,耕田不用牛(牛少了,湖草长了)、割禾有收割机,又快成本又低。产量真的翻了两倍,水稻亩产超千斤(不是浮夸,杂优品种,稳产又高产)。
特别是少了瞎指挥,现在的年轻朋友还没听说吧。七十年代初,栽田要用画行器,株距三寸,行距六寸。栽田前,先将平整好田的上好泥水放干,然后用画行器在泥田里并排拖,把田划上许多标准的横竖线条,然后在交叉点上插禾苗。没按规格,稍微稀点,被干部看见,就命令耙掉,重栽;随后还要开现场会批斗!田畈里阡陌上,经常能见到,手拿小竹竿(有刻度)的干部在比比量量。唉,劳动强度大,插秧季节经常病倒人。那时的亩产好的也只有五百来斤,只是禾草多,太密了,不长谷,农人说是‘兜头三粒谷’。现在的农人,自动抛秧栽田;也有直接撒谷种的一季晩  。不用干部异想天开的抓密度,亩产都在千斤以上。
记得开始种棉花,政府强调每亩不得少于三千株,要株距多少行距多少,还到处有什么狗屁劳模指导。劳动强度大,成本高,农药中毒多(我有时打农药,喷着喷着就迷糊着打瞌睡;中毒死亡的时有发生),收效不理想。
你看现在,棉花单行,稀株,每亩一千株,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的成本。通风,很少生虫,农药用得少,安全。果枝长,产量高,一亩棉花可卖一千多块(可能贩子从中赚得多),特别轻松。
如今,家里的年轻人出外打工,老人在家种一两块责任田(也荒芜了一些田),自种自吃。再也看不见一溜的村干部,手拿称杆,腋夹麻袋,上户收提成讨债了。可以这么说吧,老百姓(反正几千年封建制度出来的国人)也没多大奢求,有的吃,安稳,知足了!
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
 

发帖
21365
积分
5079
贡献值
819
都币
5
在线时长: 1728小时
注册时间: 2006-09-15
我的老家
和合乡
只看该作者 14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4
老师的作品写得传神,朴实,来自于生活的真实记录,是用汗水换来的生活体验。
小时候我也帮父母种过田,个中滋味也是身有体会。特别是搞双抢的时候,简直是披一层皮的感觉,现在想想都后怕。但那也是我们那一代最珍贵的记忆,最宝贵的财富。我们70后隐忍的性格,应该与当年的劳作不无关系吧!
拜读老师的大作,犹如浊世一股清泉,让我受益匪浅!

发帖
1547
积分
65338
贡献值
222
都币
0
在线时长: 523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9-18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13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3
回 徐埠河晓风残月 的帖子
徐埠河晓风残月:我父亲也是教师,胡老师关于种田和用牛的回忆与我对父亲那段时间的记忆完全一样,当年我母亲也学会了用牛。岁月如歌,难忘当年。谢谢胡老师的好文章。
我记得我们村分责任田是1981年,当年我刚初中毕业,记得比较清楚,胡老师那边晚了一年?拟或是我记忆错误? (2015-05-12 11:34) 

是81年吧。七十年代,我在中学教,那时老师经常集中到县、到片区学习,可能见过你父亲。谢谢你的关注。

发帖
1547
积分
65338
贡献值
222
都币
0
在线时长: 523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9-18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12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3
回 经过四山林场 的帖子
经过四山林场:我父亲也没有在家种田,家里兄弟姐妹多。没分田到户的时候,我记得每年底村里算账时总是欠村里的钱。有不忿的人还是会说:“要不是我们供养这些欠钱的都要去讨饭吃。”我想那时家里劳力少的多多少少会欠村里公家的钱,说实话真心的感谢绝大多数默默劳作的乡亲。分田后我们也没有出 .. (2015-05-12 15:24) 

在集体时,劳力少的家里受欺、遭白眼是常事。责任田到户后,也没人抓进度抓密度,轻轻松松种了收了,且产量高,收成好。也没什么谁养谁。哈。

发帖
1547
积分
65338
贡献值
222
都币
0
在线时长: 523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9-18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11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3
回 小破车 的帖子
小破车:我也有过这种体会……
 (2015-05-11 22:30) 

谢谢关注。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10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2
回 经过四山林场 的帖子
经过四山林场:我父亲也没有在家种田,家里兄弟姐妹多。没分田到户的时候,我记得每年底村里算账时总是欠村里的钱。有不忿的人还是会说:“要不是我们供养这些欠钱的都要去讨饭吃。”我想那时家里劳力少的多多少少会欠村里公家的钱,说实话真心的感谢绝大多数默默劳作的乡亲。分田后我们也没有出 .. (2015-05-12 15:24) 

同感,同感
发帖
110
积分
245
贡献值
4
都币
0
在线时长: 150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3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9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2
回 家安 的帖子
家安:   一别新婚空对月,从无古训任荒田
(2015-05-11 20:14)

几多鸥飞鱼跃处,君不见潮涨潮落
发帖
110
积分
245
贡献值
4
都币
0
在线时长: 150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3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8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2
我父亲也没有在家种田,家里兄弟姐妹多。没分田到户的时候,我记得每年底村里算账时总是欠村里的钱。有不忿的人还是会说:“要不是我们供养这些欠钱的都要去讨饭吃。”我想那时家里劳力少的多多少少会欠村里公家的钱,说实话真心的感谢绝大多数默默劳作的乡亲。分田后我们也没有出去讨饭吃。
时代真的太有意思了,让我更早的懂得了尊重别人,帮助别人,回报社会。
发帖
274
积分
6285
贡献值
36
都币
0
在线时长: 212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5-10
我的老家
徐埠镇
只看该作者 7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2
我父亲也是教师,胡老师关于种田和用牛的回忆与我对父亲那段时间的记忆完全一样,当年我母亲也学会了用牛。岁月如歌,难忘当年。谢谢胡老师的好文章。
我记得我们村分责任田是1981年,当年我刚初中毕业,记得比较清楚,胡老师那边晚了一年?拟或是我记忆错误?

发帖
1547
积分
65338
贡献值
222
都币
0
在线时长: 523小时
注册时间: 2014-09-18
我的老家
县城(都昌镇)
只看该作者 6楼 发表于: 2015-05-12
回 小破车 的帖子
小破车:我也有过这种体会……
 (2015-05-11 22:30) 

谢谢关注。我只是实话实说,见笑了。
快速回复
限100 字节
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,可以用”恢复数据”来恢复帖子内容
 
上一个 下一个